彤管清徽

常年画画,手臂结实

乱七八糟写一通

小荀是河南人,从小机敏,祖父是举世闻名的士人,家里品格都高洁的很,但当时宦官专政,政局动荡,小荀的父亲怕他太过惹眼招来是非,就让他娶了一个大有权利的宦官的女儿为妻,以掩才干。


他到了可以出仕的年龄,入朝当了几年官,却恰逢军阀入主中央,改立新帝,那军阀见君不拜,剑履上殿,给小荀气得要死,但他只是个管理皇帝笔墨的小官,也没有什么办法,于是弃官归乡。他嗅到了暴雨前的腥风,预示到天下即将大乱,而故土河南四面平坦,无险可守,容易受到动乱波及,于是劝告乡人早先迁离。但故土难离,天下百八年才有那一次战乱,现在的王朝已经安稳了很久,龙脉难断,大家都不愿意离开,于是小荀只好带着自己的亲族一起移居到了河北。


当时河北的军阀本初很欢迎他,因为早就听说过小荀“王佐之才”的美誉,于是给他的很多族人以官位,想要借此留下他。但是小荀一眼就知道本初不是个成大事的人,他想要追随的人必然是文治武功都不在话下,有大宏图大智谋的人,而且他有个梦想:


他想要撑起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,延续他千百年的辉煌,想要大风歌永远传唱下去,落日永不掩盖汉家的宫殿。


他举目四望,看到东郡那里,年少担任洛阳北部尉时敢于当街斥责犯法权贵的将军,他想,就是他了。


小荀成功投奔将军的那天,将军开心的来迎接他,握着他的手好不开心,将军对小荀说,你就是我的子房啊。


小荀在心里说,那你就是我的沛公。


他没有说出来,因为他只在需要说的时候提供意见,他习惯了掩盖自己的想法,中正平和的对待一切人和事。


正因为这样,小荀在将军这一直受到重用,将军征战在外,攻城伐营,他便坐镇大营,居中持重,官至尚书令后大家都尊称他为令君。


过了几年,将军击败了一只叛乱的军队,正好遇到新帝从旧都返回。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,小荀这样想,将军也这样想的。


小荀想,迎接天子可保护陛下的安全,也可进一步增加将军的话语权。


可迎接了天子万一没有力量护持天子,反而遭来天下诸侯的围攻该怎么办,别的谋臣这样忧虑,他们还记得西凉军阀滚落的尸身,以及被大火燃尽的长安城。


小荀说话一直很有说服力,他据理力争,从晋文公迎接周襄王而诸侯服从到汉高祖东征项羽,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说明先前早有的成功例子,再到当下将军所行之事亦是相似,将军早先在山东先起义兵,只是因为战乱纷争无法及时迎帝,而此时正是时机,如果将军趁此机会迎奉主上而顺从民众的愿望,才是大势所归,如果有人不依从的那也只是少数,绝不成大患。


将军极为高兴,同小荀一起迎接了天子,小荀也是,他想,自己和将军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。

随着将军进一步做大,手下地盘越来越多,他也不可避免的对上了本初,将军很忧虑,毕竟不管怎么看这番逐鹿,自己的胜算确实小于本初。大家也都很担心。这个时候小荀说:“自古以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,如果真有才能,纵然弱小,也必将变得强盛;如果是庸人,纵然强大,也会变得弱小。您辅佐天子,扶持正义,征伐叛逆,谁敢不从,纵使本初强大又有何用?”


大家都很赞同,将军也和吃了定心丸一般。在之后的战役中也如有神助,战胜了好几个军阀,将好几个城池纳入版图,为抚平北地留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
后来,本初接连兵败,呕血而亡,他的两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相互攻伐,自此,将军在北地最大的敌人也被消灭。


将军上表,想封小荀为万岁亭侯,他列举小荀的种种功绩,堪比汉初萧何,小荀此时在做尚书令,他看到了将军的表文,被将军少见的华丽笔墨惊到,遂是谦逊占了上风,他说,我不是,我没有,将军夸赞的太过了。把表文压了下来,未曾呈上。


将军哪不知小荀的性子,他在这篇表文的最后早就写上了——愿君勿让。


将军还说,立功不一定要靠作战,你替我坐镇后营,荐举人才,出谋划策,功劳甚大。


于是小荀接受了封赏。


后来依旧是征战,是群雄互相讨伐,小荀也变成了老荀,他刚投奔将军的时候不过二十九岁,数载寒秋,吹不倒汉家巍巍宫殿,顶多只是让他多添白发罢了,但他却觉得哪里变了,又或许一直再变。将军封了侯,当了丞相,同僚不再称自己为汉臣,是为丞相的下属。


老荀依旧跟随在丞相旁边,就像小荀跟着将军一样。


但是丞相不再奉迎天子,而将军呢,老荀想到从前总和隔着雾一般,朦朦胧胧总不真切,他猜不透当下丞相的想法,乃至他总觉得从前也不像从前了,自己被掐断了同以往和未来的联系,满朝文武,仅有那一个尚书令向汉。


老荀五十岁的时候,丞相想称王,异姓王。


丞相野心昭昭,想要称王的意图直白;而老荀是君子,一向温和有礼,他只说“今日的明公,还是汉臣吗?”


将军和小荀意见一直都一致,讨论军务似乎都不用多加解释。


丞相觉得老荀和他的意见相悖,丞相对尚书令心有不满。


那一年丞相要去讨伐东南的军阀二谋,故意把老荀留在了寿春,老荀恰好病了,是内心忧郁的病,这是两千年后都无法直接治愈的病。


老荀半夜爬起来,突然想起将军爱写诗,他数年没见将军了,将军不太爱入梦,只在白天借着丞相的壳子面目凝重的来去。他想起将军写的诗“明明如月,何时可掇。”


他扶着窗槛抬头望去,月色大好,地上的人却是摘不得的。


他突然想起这样的月色他也曾见过,是二十九来投奔将军的时候,那个时候两人都是青春大好,志向充盈,将军将他比作吾之子房,自己心中也敬慕这位沛公的。


然后平徐州,击黄巾,迎汉帝

然后破袁绍,封宰做侯,

然后欲称魏公。

建安十七年,太祖军至濡须,彧疾留寿春,以忧薨,时年五十。

建安十八年,太祖遂为魏公。


留侯归山野,沛公为汉帝。




小荀叫荀彧,太祖是曹操(最后所取的是魏书里面的原文,所以称曹操为太祖)将军是曹操,丞相也是曹操,我从荀彧的角度一直刻意分开这两个称呼,因为前后相负甚多,一开始是同道的人,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二人却背道而驰了,而被背叛的那个人总是晚发现的。


曹操总称呼荀彧为吾之子房,是指荀彧对他来说就像张良之于刘邦一样,文中的子房,留侯俱是指张良,沛公则是刘邦。


刘邦当了汉帝,受四方朝拜,张良早就预料到旧臣会被清算,把自己不留痕迹的摘完了,归隐山林。而荀彧却是大业未半就离开的。不知到了九泉之下,他看到曹操第二年就称了曹公,却是一生都未曾称帝,会是怎么想。


历史中重要人物的目的性是由史学家研究的,写文的只负责揣测一时的感情,而写原创小说的有义务给那些美好的故事一个完美的结局,但历史衍生的则不能。


几小时前恰看到了腾讯游戏大佬毛星云坠楼的事情,忽的想起1800年前也有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忧郁而死,当真是相同的明月换一拨人看。


知乎大佬MaxwellGeng说毛老师是一位人民主义者,而他偏向精英主义,毛老师会将自己的学识用于对知识本身的输出,欲图让跨领域的开发者或学生都能看懂,而他则会随着学习到的内容越深,写出的东西也越来越晦涩。


精英主义者更容易和世界和解,选择一个更容易让自己舒坦的法子过活,这是相对于人民主义者而言的。何况除了这层,毛老师也是忧郁而死的,忧郁者的脑回路与正常人是不同的,他们会加大一切灾难的程度,加深一切痛苦的深度,何况还有躯体化这种折磨人的东西。


MaxwellGeng大佬最后在评论里说“事实以一种我最不想的方式证明了我们的分歧里我是对的。”


不知建安十七年的冬天,曹操是否也这样想过?



ps:本来是写在盆友圈,本专业一堆画画人都看不太懂凭亲疏随意点赞的东西,但想着写出了还是发个lof吧~内容不太严谨只是为了抒情而抒情的,有甚么问题大家都随意点评啦,更画的话,虽然木有人康但是等今年高考完会提上日程哒。

2022快乐!



评论

热度(11)